首页 >> 30周年 >> 我与杂志 >> 我与杂志 >> 正文

崔益虎:服务改革大局 推动学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5-11-9  来源:本站

  作者:崔益虎,中共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南京 210009

  《中国行政管理》从1985年创刊至今已走过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我国行政学界创办较早的期刊,它伴随着中国行政管理学科的恢复与发展,见证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化。从创刊至今,它不仅是传播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和政府行政管理政策法规的窗口,也是行政学者进行学术探讨的园地,更是政府部门和学界沟通、联结、相互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展现了公共管理实务者和专家学者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值此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祝贺、祝愿之余,与《中国行政管理》结缘的往事历历在目。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与兴趣之缘,我与杂志形影相随,从杂志的成长中我也领略到了许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学术的启迪,收获了学术的快乐,至今它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30年来,杂志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从个人获得的诸多感受中,笔者深切体会到杂志有许多特点需要归纳总结,以期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地弘扬。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刊方向

  《中国行政管理》30年来取得可喜成就和丰硕经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刊宗旨,从而保证了她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不断推进和逐步走向成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应运而生,它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并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而发展。时至今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成为杂志紧随现代行政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行政管理》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学界的发展需求,积极致力于探索中国现代行政体系建设以适应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环节,不断探索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重点分析探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凸显了杂志理论创新、服务现代行政改革实践的办刊宗旨和方向。

  二、秉承创新,立足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并将先进的理念不断融入到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中。《中国行政管理》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在宣传政策法规、反映研究成果、介绍实践经验、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纽带作用。利用期刊时效性强、发行面宽、读者群广的特点,及时追踪和探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适时推出学术专版,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积极推动了我国现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针对我国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先例可循的特点。它既不同于传统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度下的行政管理体制,而是要探讨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纵观杂志30年来走过的路程,可以看到,她在坚持基于尊重中国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创新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方式。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性、紧迫性及全局性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能够精准而全面地把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应对过度制度化造成的行政机构官僚化、对公众需求反应迟钝等问题而掀起的行政改革运动。相关的改革涉及到从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重新定位政府的作用、将企业的客户理念引入政府、重塑政府组织以追求行政效率、推进政府绩效考核等众多方面。在改革中,分权、竞争、效率等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重点取向,但由于各个国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进行改革,由此形成了诸多的侧重点。《中国行政管理》通过译介改革理论、解读经典著作、评析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理念,给同期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政府职能的我国带来了全新国际视野的经验借鉴,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地方政府创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破解行政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寻求良策,也为国内外学者及时了解、正确看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体制改革亦进入攻坚阶段,作为整个改革中心环节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的中国现代行政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矛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特殊的情形下,《中国行政管理》仍然保持着昔日的风采,在专业领域发挥着导向与引领作用,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佼佼者,通过在理论研究和公共管理实务者之间的架桥铺路,面对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既要注重理论引进创新,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又不能操之过急;既要准确把握我国各项改革目标与任务,加强统一部署,又要分析和紧密结合现实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体现中央统一改革的战略,又要紧贴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提出改革措施,为中国现代行政体系建设发挥了较好的智库作用。

  三、注重学科融合,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多维性

  《中国行政管理》30年来,在不断探讨行政管理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关注学科领域中的一些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如新的行政生态与行政文化建设,网络化与合作治理关系,大数据与行政管理创新,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等,在注重学理性问题研究的同时,更讲求研究方法、工具上增添丰富多维的路径。如把自然科学中的数学、计算机技术与行政管理科学中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以及现代公共管理哲学、抽象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人文领域与理工领域的交叉融合,为文科研究与理工科研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和机会,这种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有助于改变传统行政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与制约,不仅有利于克服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过于理想化,更有利于克服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过于抽象化或过于模糊的缺陷。许多学术研究在注重从资料中提取主题为初衷进行开放式或呈现性资料的收集,深入社会生活,采取典型的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政改革发展中的理论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分析、量化分析、模型建构、实验设计等多种方法透视中国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刻、具体地研究中国现代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新的视角,这也正是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性和生命力之所在。

  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助推学术创新

  《中国行政管理》30年来,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行政管理研究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做到不断解放思想,切实更新观念,能够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从每一期本刊编辑部的“卷首文”以及“本刊专稿”,紧扣中央宏观的战略规划,在栏目的设置上也即时跟进顶层设计关于行政管理的最新动态,能够勇立潮头,做到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着力回应时代需求,及时关注改革大局,并能将改革任务及时转化为课题研究,以此来促使行政管理体系不断适应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盲目照搬国外模式,同时善于研究借鉴国际上行政管理的有益成果,顺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潮流。走过了30年仍显充满活力,信手翻阅每一期的刊物,仍觉清新隽永,弥足珍贵。30年来刊物始终面向实际,实事求是,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凝结着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懈努力,严格的编审程序和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延续了刊物高质量、权威性的学术水平。杂志既注重凝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又加强对普通作者的培养与提携;既为理论研究者搭桥铺路,构建理论研究工作的家园,也为后起之秀的成长积淀研究的沃土,搭建学术成才的基石。可见,杂志秉持开放的胸襟,包容的精神,做到与时俱进,以战略的眼光为一代又一代学人开启学术交流的园地,打造不断成长的平台。既有理论基础的建构,又有典型经验的总结;既有理论热点的探索,又有现实问题的解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回应了新常态化下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为政府职能的正确履行发挥了智库的作用,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等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五、发挥了引进、介绍、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的作用

  正如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中国现代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基础之上,并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公共管理改革浪潮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提升中国政府在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30年来,杂志在引进、介绍并借鉴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的国外行政改革的有益经验,从理念、体制到制度、程序、措施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以及地方政府创新都发挥了深刻的影响。如现代政府规制的理念、公共服务理念、治理理念、协同政府理念等,这些理念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政府组织和职能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结探索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效和经验,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借鉴。如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过程中,关注政府职能缩减和优化以及市场的回归;重视社会力量的有效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透明政府;进行分权和权力下放,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减少管理层级,拓展管理幅度,建立大部门体制;实施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适度分离和相互制约;改革公共人事制度等等,这些主要改革内容亦是我国政府改革中的重大课题,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具体的改革措施,在创造性地借鉴国际良好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我国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对策建议,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日趋完善。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