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状况实证研究
热点聚焦
朱 德 云
发布时间:2008-9-28  发布人:本站  源自:
    

  [摘要]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本文从全国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出发,在对其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以现有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检验影响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公平;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D6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0863(2008)08-0009-03

  一、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整体状况分析
  城镇社会救济制度在我国曾经是一个较为边缘的制度,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失业”、“下岗浪潮”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经过彻底改造后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并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一项基本国家制度。1993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在上海试点。199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1999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明确和规范。2001年8月13日,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人数和保障金额出现快速增长。
  
         图1 1996-2005全国城镇低保人口(万人)

  图1显示了1996-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享受低保的人口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96和1997各地城镇低保制度开始起步至2000年,我国城镇享受低保的人数逐渐增加。按照“应保尽保”的目标要求,各地加快了城镇低保制度的实施,2000-2003年,享受低保人数平均每年增长83%,从而使我国享受城镇低保的人口总数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从2003年开始趋于平稳。
  
           图2 1996-2005全国城镇低保支出(亿元)

   图2显示了1996-2005年我国城镇低保支出情况。与图1显示的情况相一致,随着我国城镇低保制度的推广和完善,我国城镇低保支出数额是逐年递增的。然而,与图1不同的是,在2003年我国享受城镇低保的人口总数跃上一个新台阶并开始趋于平稳后,我国城镇低保支出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减慢,依然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如图3),我国城镇低保的保障水平在逐年提高。
  


         图3 1996-2005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

  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城镇低保支出占我国财政收入和全国总救济费支出的比重。从图中走势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城镇低保支出占我国财政收入和全国总救济费支出的比重变化基本和我国城镇低保发展水平相一致。2003年之后,两比重皆有所下降。
  
       图4 1996-2005我国城镇低保支出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图5 1996-2005我国城镇低保支出占全国救济费的比重

  二、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其目标是通过救助贫困群体,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进而为经济效率的提高创造必备的条件。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力度的加大,原来隐蔽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日渐突出,贫困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救助问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通过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是理论界当前的研究重点。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还必须从实践中找出当前哪些因素已实际影响我国对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哪些重要因素还没有被当前的救助制度考虑到,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一)变量定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变量定义
  由于各省城镇贫困群体救助的统计数据起步较晚,基本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城镇低保制度以来,各省才陆续有了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因此,为了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主要以城镇低保支出作为对贫困群体救助支出的代理变量,并依据相关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将对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和对城镇低保支出可能有重要影响的有关变量定义如下:
  (1)ASSISFEE:各省的城镇低保救济支出。
  (2)CONSUME: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3)CPI:各省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用于考察通货膨胀率对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开支进而对其社会救助支出的影响。
  (4)EDU:各省每万人口中有大学生数。设定该指标的目的是用以反映居民家庭的教育负担的一般水平。
  (5)GDP: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各省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6)MEDICALFEE:各省城镇居民医疗支出水平。
  (7)PFINCOME:各省财政收入。该指标用以反映各省对城镇贫困群体进行社会救助的财力支撑水平。
  (8)THIRDINDUSTRY:各省的第三产业产值。由于在城镇,第三产业可以为下岗或失业人群提供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降低城镇贫困人口的数量,因此,该指标用来考察第三产业产值对城镇贫困人群救助支出水平的可能影响。
  (9)UNEMP: 各省的城镇失业率水平。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各省开始有相对较为完整统计数据的起始时间参差不齐,基本上从1993年开始才相对比较完整。同时,关于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数据仅从我国各省区实施城镇低保制度之后才陆续有相对完整的统计数据。199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各地才真正普遍开展起来。因此,我们将样本期间选定为1998-2005年,并以全国31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即我们以由31个省市8年的变量数据所构成的面板数据来对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度各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以及《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等。
  (二)实证检验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为面板数据,面板数据又称综列数据或纵横数据,它兼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数,是通过在不同时期跟踪相同的一些样本而获得的。相对于只利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而言,面板数据模型具有许多优点。首先,面板数据通过结合不同横截面单元不同时间的观察值,能提供大量的数据点,增加了自由度,从而改进了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其次,面板数据是通过在不同时期跟踪相同的一些样本而获得的,能更好地研究经济行为变化的动态性。
  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设定形式如下:
  yit=αit β′iXit εit              (1)
     这里β′i=(b1i…bki),Xit=(x1i…xki)′。根据对αit生成形式的不同设定又可以将式(1)进一步细化为两类模型:若αit=αi且cov(αi,εit)≠0,则此时式(1)称作固定效应模型;若αit=αi vit且cov(vit,εit)=0,则式(1)称作随机效应模型。
     基于全国31个省市8年的面板数据将具体的实证检验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
  ASSISFEEi,t=γ0 γ1CONSUMEi,t γ3EDUi,t γ4GDPi,t γ5MEDICALFEEi,t γ6PUFINANCEi,t γ7THIRDINDUSTRYi,t γ8UNEMPi,t     (2)
     其中,各变量的下标表示第t期第i个省的相应变量的值。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关于面板数据回归是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学者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根据林少宫和艾春荣的观点,由于固定效应估计量总是具有一致性,随机效应估计量在随机效应模型是真实的情况下才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1]如果随机效应不是真实的,那么随机效应估计量不具有一致性。尽管可以用Hausman检验来进行选择,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主张按照固定效应模型得到估计量。易丹辉认为,如果研究者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是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则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由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仅以考察各省影响社会救助的因素为条件进行推断,因此,结合两位学者的观点,本文选择模型(2)的固定效应模型形式进行估计。
  基于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模型(2)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表1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家庭的教育负担水平、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城镇失业率对各省城镇低保支出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的教育负担水平和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对城镇低保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是相一致的,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医疗支出水平越高,城镇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开支水平也趋上升,相应地,城镇低保水平也会随之增加。教育负担水平对城镇低保支出有正向的影响,说明教育负担水平越高,城镇贫困家庭负担子女高等教育的能力越不足,会进一步加剧贫困的程度或使更多的城镇居民变得贫困,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和程度都会随之增加。
  然而,与理论预期相反,表1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城镇失业率水平对城镇低保支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随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城镇失业率水平的上升,城镇低保支出的水平是下降的,或者随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城镇失业率水平的下降,城镇低保支出的水平是上升的。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我们选取的样本期内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实施和发展情况有关。在样本期内(1998-2005年),剔除时间趋势后,我国各省城镇居民物价水平、失业率水平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除少数省市有小幅度上升外,大部分省市是趋于下降或平稳变化的。然而,自199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后,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各地才普遍开展起来。尤其2001年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此后,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人数和保障金额出现快速增长。正是因为在样本期内,在剔除变量的时间趋势后,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城镇失业率水平是趋于平稳的,甚至很多省市是下降的,而城镇低保支出的水平却是明显上升的。所以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城镇失业率水平三者皆与城镇低保支出水平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林少宫, 艾春荣. 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问题与方法探讨[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31-32.
  [1]Lin Shaogong, Ai Chunrong. Major Ideas of Micro-Econometrics-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Methods.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 pp31-32.
  [2]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203-204.
  [2]Yi Danhui.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 Beijing: Chinese Statistical Press, 2002. pp203-204.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4)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ocial Assistance for Poor Groups
in China′s Urban Areas

Zhu Deyun

  [Abstract]Social assistance is a basic way to coordinate the tradeoff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for poor groups in China′s urban areas, and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s in China.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ontrary to the expectancy theory,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 income, and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and expenditure for urban poor assistance programs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Key words] urban poor, social assistance, equity, panel data regressive analysis
  [Author]Zhu Deyun is Ph.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