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新书架
社会管理的中国式创新之道
发布时间:2013-12-19  发布人:于 宁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恒久主题。虽然社会管理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特定国情中的社会管理,不是简单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必然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经过深度磨合后的产物。尤其是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情况,既面临着后发优势的机遇,也遭遇着“迟发展效应”的掣肘;因此社会管理既缺“引进来”,更乏“本土化”,探索社会管理的中国式创新之道,是转型期社会治理方兴未艾的焦点话题。

  《社会管理概论》(唐钧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一书认为:社会管理的发展战略创新,是渐进式传承和跨越式发展的统筹兼顾,既要尊重国情,又应放眼未来。社会管理的首要特征是发展的阶段性,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必须不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满足社会管理新的需求。社会管理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当前体现为:中国现实国情和现实问题的背景下,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并与时俱进。基于此,《社会管理概论》一书中把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凝练为“管”和“理”的相辅相成,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并把社会管理的体系创新概括为四大领域的系统性创新:

  一是公共安全体系。《社会管理概论》中划分为危机状态下的应急管理系统和正常状态下的风险管理系统。危机状态的应急管理系统以“一案三制”为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公共安全体系还需要常态化的风险管理,主要应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开展公共事务活动中的风险预防、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全保障,用于全面保障社会在正常运转时的公共安全。危机态的应急管理和正常态的风险管理相辅相成,形成社会管理的安全基础。

  二是公共秩序体系。该书明确提出现实社会秩序和虚拟社会秩序这两大系统互为因果、相互交织,解构或再构着公共秩序。在现实社会中,经济秩序是基础,政治秩序是前提,文化秩序是纽带,治安秩序是堡垒。而在虚拟社会中,虚拟社会秩序是在虚拟网络中依靠伦理、法律等手段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它包括虚拟社会中的经济秩序、治安秩序以及文化秩序,维护着虚拟社会的平稳发展。现实社会秩序和虚拟社会秩序相互作用,共同保障着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该书认为,“公共”的范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导致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也随之变化。在当前主要包括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其建设重在原则设定:主体的政府主导性,方式的多样性,供给的社会回应性,结果的社会公正性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四项基本原则”。

  四是和谐保障体系。书中创新性提出:和谐保障体系不同于公共服务体系,和谐保障不仅从制度上规定了公众的权利,而且在政策机制上建立了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措施,还包括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建和社会道德的建设,从而从物质上、精神上维护和协调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谐保障体系遵循:内容的综合,方式的法治,理念的人本这三大原则,从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突出最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的中心,将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的“稳定阀”。

  《社会管理概论》一书提出的四大体系构成了紧密关联、并且相得益彰的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该书还强调了中国式社会管理的创新,还需要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社会管理的格局创新,需要培育多元主体得以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承担中国转型期社会管理的历史使命和本土责任;二是社会管理评价标准的创新,既要兼顾内外多元评委,获得党政认可和群众满意,还要符合社会管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和遵循国际趋势,从而指引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调整。

  综上,《社会管理概论》尝试着总结推动我国社会管理可持续创新的规律,因而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激发实践者的思绪。

  ( 作者: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100010)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