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
本刊特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4-6-16  发布人:本站  源自:本站
    

  完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对政府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调研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目前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流程冗长,行政运行迟缓。从工作流程看,尽管各级政府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行了集中办理、一个窗口对外等改革措施,但内外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期限太长、效率低下,仍是不少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的典型症状,如有关调查显示,企业申办建设项目,从立项申请到投入运行要经过27个部门、50个环节,仅办理立项、规划许可证就需6—10个月,使许多企业错过市场机遇。从行政运行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是基本要求,但由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运行程序还不够明晰,缺乏制度约束,导致运行迟缓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表现在决策环节“醒的早、起的晚”,如财政转移支付立法2007年进入立法规划但现在仍没有出台;或表现在执行环节“起的早、动的晚”,有的决策方案出台了,但迟迟没有执行;或表现在监督环节“醒的晚、起的也晚”,较少事前事中主动监督,更多的是事后被动监督。

  2.流程阻塞,行政运行断裂。工作流程的某一步骤出现阻塞故障,会引起整个流程的梗阻。如2012年前,中央部门曾进行过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和调整2400多项审批项目,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60%多,可谓力度很大,但效果不太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个项目有多个审批环节,改革只取消了非关键性审批环节,而关键性审批环节没有取消,一个环节变通畅了,下一个环节仍然阻塞着。在行政运行中,某一环节发生停摆,会引起权力运行程序的断裂。如有些重大事项的决策,由于某个步骤出现故障,使决策方案难以形成;有些决策方案很完美,但由于在决策与执行间存在断层,或者没有与监督衔接,导致行政运行断裂,得不到贯彻落实。

  3.流程变轨,行政运行扭曲。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严密设计,在内外负面因素的干扰下,业务流程容易变轨,进入“旁门左道”。经济管理行为被“游说队伍”左右,进入“跑部钱进”轨道;市场监管行为被监管对象收买,进入“猫鼠勾结”轨道;社会管理行为受错误政绩观影响,进入“野蛮执法”轨道;公共服务行为泛市场化,进入“贫富不均”轨道。偏离正确轨道的权力运行发生严重扭曲,不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追逐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致使宏观调控缺乏针对性和协同性,市场监管缺乏主动性和严格性,社会管理缺乏公正性和互动性,公共服务缺乏公平性和普惠性。

  4.流程单向,行政运行不闭合。目前,政府部门的大多数业务流程单向,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再决策-再执行”的闭环管理,影响了行政效率。例如,简政放权后,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权力放下去了,但监管和服务却没有及时跟上;有的履职行为单向,缺乏内外绩效考评和监督,公众满意度低。从行政运行看,在上级决策、下级执行的权力运行中,往往缺少必要的督导、考评和反馈,决策与执行的效果得不到及时检验;许多部门没有形成首尾相连的管理制度,只有决策和执行制度,却没有对执行的监督制度、反馈制度、矛盾裁决制度和纠错制度等。

  5.流程模糊,行政运行不够透明。调研分析表明,目前几乎所有部委都没有将全部业务工作流程化,大多数已经制定的业务流程也仅仅是纲要性、高度概括性的说明,存在覆盖面小、粗放、责任主体缺失、时限要求模糊等问题,甚至一个流程可适用多项业务工作。而且,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对社会公布业务流程的部委比例很低,25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有财政部等7个部委公布了主要业务流程,不到组成部门的30%。模糊粗放的工作流程,不利于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不够公开透明的业务流程,不便于形成“政社互动”、“官民互动”,也容易导致权力暗箱操作。

  二、优化行政工作流程

  一是以“便民”为核心理念,重新设计流程。传统工作流程以管理者为中心,通过强化上下级关系来实现政令畅通。现代政府管理以“便民”为核心,重新设计方便服务对象的工作流程,如取消及保留行政审批项目,应当增加“征求和公开利益相关人意见”环节,以方便企业和公民办事。

  二是梳理职能权限,再造流程。政府职能转变是设计业务流程的先决条件。只有做正确的事,然后才谈得上正确做事。因此,首先要转变职能,正确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能边界,梳理和制作行政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业务流程,再造流程。

  三是焊接工作流程,实现闭合管理。首先,通过完善规制,加强指导和检查,强化政府放权后的监督管理;其次,健全外部考评,如政府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让第三方组织评估,由公众和专家评价政府,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和闭合管理。再次,畅通反馈渠道,把外部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政府的决策机关、执行机关乃至监督机关,实现闭合管理(如图1所示)。

  图1行政业务流程闭合管理

  四是减少信息传递环节,改“链状”流程为“网状”流程。工作流程实质上就是行政信息流程,只有减少信息传递环节,缩短传递路程,才能减少传递时间。当前,减少信息传递环节的重点是改“链状”流程为“网状”流程。

  建议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传递模式扁平化,进而倒逼业务流程扁平化。在政府各部委内,可利用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等现代办公条件,打破部长→副部长→司长→副司长→处长→副处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传统信息传递模式,代之以部长、副部长→司长、副司长、处长、副处长,甚至包括具体办事人员的信息传递模式;在层级政府间,可打破中央→省→市→县→乡镇的信息传递模式,改为中央→省、市、县、乡镇的扁平型信息传递模式。在政府外部,可通过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方式,实现信息传递扁平化,优化信息服务,更加方便企业和公众办事。

  五是细化流程,推进业务流程电子信息化。细化流程不是增加工作环节,而是对必要工作环节的进一步细化,包括对各环节的职责权力、工作任务、行为标准、行动时限、法纪责任和投诉渠道等具体事项的进一步明确,以便行政相对人知晓和监督。应尽快完善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和支持系统,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加大政务公开,在严格界定保密事项的基础上,尽量以可视化形式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上充分公开行政业务流程,逐步实现所有行政业务流程电子信息化。

  三、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一是责任确认机制。明确责任是行政运行的起点,当务之急是完善岗位责任制,既要按照部门职能→机构职责→岗位责任的逻辑顺序展开,又要依据各个岗位在业务流程环节中承担的责任加以规定,以避免出现责任真空;“网状”流程下的岗位责任制,应包括业务台账、首办责任、一次告知、痕迹留存等具体制度。

  二是协调配合机制。这是克服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弊端的重要手段。在行政运行中,上级领导自然是行政协调的主体,但上级领导主要承担决策职能,可能无暇及时处理随时随地发生的行政矛盾,所以行政首长的综合办事机构应成为行政协调的中心。当然,从协调便利角度看,应鼓励部门之间直接面对面协调,如果协调无效,才由上级领导或综合办事机构出面进行协调。同时,应加强行政协调制度建设,如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等。

  三是跟踪督查机制。目前各级政府都设有督查室,以督促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但是,政府各部门尚未普遍设立专门的督查机构,督查职责和督查公众由各业务部门承担,影响了督查落实的力度。因此,建议各部委可成立督查室,负责对部委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落实国务院督查室下达的督查任务,确保政令畅通。

  四是绩效管理机制。主要是构建管理主体、考评主体和监审主体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机制。中央政府可考虑在相关部门设立绩效管理办公室(不一定增加机构设置),不论设在哪个部门,都需要把对省级政府和各部委的考核统一在一个部门,并且与组织部开展的干部政绩考核衔接好,防止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在实施考评时,政府绩效管理办公室可通过招标或委托方式,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请第三方作为考评主体进行绩效考评工作。

  五是及时反馈机制。首先,建立双向反馈制度。包括建立行政系统与公众间的双向反馈制度,实现良性互动;建立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间的双向反馈制度,实现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建立各决策主体之间、执行主体之间、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双向反馈制度,以提高执行力。其次,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反馈制度,实现行政运行全过程反馈。在事前,要健全下级机关的重大决策方案向上级机关报告制度,执行机关的实施方案报决策机关和监督机关备案制;在事中,要健全执行情况、督查结果、平时考评结果向决策机关及时反馈制度;在事后,要健全绩效考评结果向决策机关和监督机关通报制度。再次,完善正反馈与负反馈制度。目前,行政运行中的正反馈较多,而负反馈较少,因此应重点完善负反馈制度,多提改进建议,少唱赞扬颂歌,以保证信息反馈的全面客观。

  六是监督问责机制。首先,创新公开制度。可探索实施权力清单制度,规范和明确权力运行的程序、环节、责任,并向社会公开,行使不在清单上的权力属违法违规行政并追究相应责任。其次,建立体制内外监督衔接互通机制。要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网络等体制外监督的普遍、直接、便捷和超时空优势,搭建与人大、政协、党委、司法、监察、审计等体制内监督的互通互联接口和平台,使权力真正置于人民监督之下,让滥、庸、懒政者无处遁形。再次,改进行政问责制。应抓紧制定《行政问责条例》,进一步细化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执行失误责任追究制、监督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不济责任追究制。

  课题负责人:沈荣华、孙庆国

  课题成员:赵鹏、解亚红、赵志龙、商弘、张明磊

  主要执笔人:孙庆国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