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政府规制研究”(编号:15CZZ019);河南省首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编号:2012 -CXTD-07)
作者:韩万渠,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新乡 453007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5.10.27
韩 万 渠
[摘要]创刊30年来,《中国行政管理》致力于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推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改革和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刊载文章的引用次数可以衡量其繁荣理论研究的程度。以此为基础比对高引用论文与历届党代会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热点的契合度,可以测量《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前瞻引领性影响和跟进回应性影响。在上述影响过程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以《中国行政管理》为平台,将论文发表、学术研讨会与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架起有效对接行政管理学界和实践界的桥梁中介,呈现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典型特征和一贯追求。
[关键词]《中国行政管理》;引领性影响;回应性影响;智库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5)10-0147-05
《中国行政管理》是倍受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界和政府管理实践界关注的期刊之一。夏书章先生在其纪念《中国行政管理》办刊30周年一文中,回顾了中国行政学发展历程以及《中国行政管理》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作为《中国行政管理》的读者,也是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后辈,有幸在2014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译文《智库概念界定与影响力评价:亟待探求的命题》。论文对智库影响力评价的分析启发笔者思考:除了社会给予的荣誉类的评价外,《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并评判其影响力?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此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在国家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形势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以何机制提升学会及《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力?
为了厘清上述问题,首要的是明确《中国行政管理》的办刊目标,并以此为参照测量其影响力。《中国行政管理》将其办刊宗旨定位于: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术为品质,繁荣行政管理科学;以应用为追求,推动行政管理实践,构建理论探索与政府发展互动的高智力平台。本文依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办刊宗旨,将其影响力概括为“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推动中国行政管理全面改革和发展”。这一目标定位符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创办初衷、发展历史和各方关注者的期待和诉求。
一、《中国行政管理》影响力测量的三个维度
杂志的影响来自刊载论文的影响,而论文的影响表现为杂志订阅者的引用或运用。通过统计杂志刊载论文的引用情况可以测量其繁荣学术研究的情况。行政管理实践界通过阅读杂志刊载的论文,并将论文研究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属于杂志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直接影响。但是,除了通过个案考察和深度访谈的定性判断,学界和实践界尚未找到普遍意义上可信的证据和可靠的指标体系评价杂志或论文的直接影响力。本文提出“改革热点契合度”的概念,通过比对高引用论文与改革热点提出和实践时间先后,确定学术研究对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引领性影响和回应性影响,并据此识别杂志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明确办刊特色。
(一)引用次数与年均引用次数
以引用率、引用次数测量和评判期刊及刊载论文的质量和影响,是情报学、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通用方法。本文并未识别论文被引用是肯定还是批判。因为肯定抑或批判的引用都是科学研究的应有之道,能够反映杂志对其所在学科的影响及其繁荣理论研究的贡献度。但是,论文引用次数因论文发表时间的早晚不具可比性,仅能反映单篇论文的累积学术影响力。因此,本文将引用次数和年均引用次数结合起来,统计某篇论文自发表年份始至特定年份间的平均引用次数。相对于引用次数的绝对值,年均引用次数使得不同年份发表的同主题论文的影响力具有可比性。更为关键的是,年均引用次数反映出一个杂志刊载论文影响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改革热点契合度
国外智库研究和公共政策扩散研究中,往往将专业性协会、学会及其出版物作为智库影响力识别和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1]创刊30年以来,《中国行政管理》长期跟踪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前沿和实践经验,从宏观层面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推动是客观存在的。本文提出“改革热点契合度”测量《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力,并将其分为前瞻引领性影响程度和跟进回应性影响程度。前者代表杂志刊载论文对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引领作用;后者则反映出杂志刊载论文对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热点的回应情况。具体操作主要通过考察历次党代会报告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表述,尤其是表述中新的论断,观测开会之前杂志上引用次数较高的论文是否已经就这些新提法开展研究,以此衡量其前瞻引领性影响程度;观测开会后杂志上引用次数较高的论文是否在下一届会议之前密集出现,以衡量其跟进回应性影响程度;同时,结合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突发性问题,观测其跟进回应后的引领情况。
(三)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的测量,本文拟对杂志的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进行评测,也可以说是明确杂志的办刊特色。对于杂志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识别,本文结合CNKI数据库自动检索出来的论文关键词词频,以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为基准,对年均引用次数数据样本进行筛选,从中识别出关键词排名前十且年均引用次数排名前十的论文作为杂志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并和上述改革热点契合度的信息进行比对,同时比较其他杂志刊载相同主题论文的时间次序和引用情况,进一步印证杂志的重点领域和办刊特色。
二、《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力分析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行政管理》推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影响程度。本部分在对《中国行政管理》进行基本的文献计量分析基础上,重点考察《中国行政管理》的改革热点契合度,并分别评判其引领性和回应性影响程度,由此识别《中国行政管理》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办刊特色。
(一)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情况
《中国行政管理》创办于1985年,被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起始于1994年。因此,本文考察的论文样本框为1994年至2014年《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论文。在此期间《中国行政管理》共刊载文章数量为7815篇,扣除每期刊载的会议信息类文章,学术性论文总量约为5500篇,年均刊载论文约177篇。发表论文的作者机构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均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重镇”,反映出杂志对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的影响。
经检索CNKI期刊数据库发现:《中国行政管理》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共计1994篇。这些论文总计被引次数82275次,篇均引用次数41次。刘熙瑞教授的论文《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2]引用次数最高,达到2278次。年均引用次数30次以上的论文共计25篇,这些论文的篇均引次数为470次。25篇论文包含了行政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行政改革、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危机管理、政府公信力、非营利组织等,反映出杂志“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整体情况。25篇论文的作者包括刘熙瑞、张成福、薛澜、周志忍、竺乾威、姜晓萍、卓越、王名等。这些学者均是行政管理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显示出《中国行政管理》对学界知名学者的号召力。知名学者是《中国行政管理》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源泉,其学术研究的前沿性提升了《中国行政管理》的引领性。同时,知名学者的研究通过杂志得到进一步传播,繁荣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并创造了实践界获取学者信息的机会。据了解,很多学者反馈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发表的论文,获取学者研究专长并联系其进行专题讲座,或委托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杂志社也接到很多部委的电话咨询学者的相关信息。
25篇论文中有两篇译文分别是《公共部门业绩评估与改善》(2000,499次)[3]和《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2002,830次)[4]。类似的对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经典论著的译文引用次数达到100次以上的论文8篇,这些论文的翻译和引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界对国际行政管理理论前沿的借鉴和吸收。30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行政管理领域学术会议综述130篇,其中国际会议综述28篇,学会通过组织学者参会,刊载会议综述的方式传播会议上行政管理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科和行政管理理论界的繁荣发展。
(二)契合改革热点情况
既有研究普遍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作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行政管理改革、公共政策过程的“元政策”级别的文本[5]。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往往通过党代会的形式发布,并成为引领党代会之后政府工作的施政热点。考虑到CNKI数据库起始于1994年,本文仅考察党的十五大(1997)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部分的重点表述,通过文本分析对照开会年份前后一段时间内杂志刊载相关论文的引用情况,以此识别杂志对不同时期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前瞻引领性影响程度和跟进回应性影响程度。
1.引领行政管理改革情况
十五大报告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表述是“推进机构改革”。本文检索1997年之前核心和CSSCI源期刊发表的以“机构改革”为主题的论文共计1181篇,其中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总计15篇,《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论文占4篇,引用《中国行政管理》论文的2篇。直接、间接相关的论文6篇占比40%。1994年至1997年间《中国行政管理》共刊载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行政体制改革相关主题且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7篇。如《小政府与责任政府》(1994,28次)、《论政府职能的结构与特性》(1995,12次);《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1997,13次)等。这些数字相对于下文相关主题论文的引用次数并不高,但是相对于同期期刊的引用次数已经居于前列。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表述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问题”。对于电子政务研究,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研究起始于1999年,2001年之前绝大多数论文属于计算机应用类介绍性论文。2001年之后行政管理研究方面的期刊开始关注电子政务领域。2001年《中国行政管理》刊载3篇,引用次数达到49次。《中国行政管理》总计发表电子政务相关论文53篇,篇均引用次数达到35次。同期核心和CSSCI源期刊刊载的论文总计154篇,引用次数10次以上的论文76篇,其中《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论文17篇,占比22.4%。其中,《信息时代的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内涵》(2002,208次)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2,159次)两篇论文的引用次数排名居于前列,属于引领性研究。对于层级过多、职能交叉等问题的研究,本文将其归为行政执行和政策执行的问题。2002年之前《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题目中包含“执行”且被引超过10次的论文总计6篇,占同期论文44篇(不含法学研究领域的行政强制执行问题)的13.6%。《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执行“中梗阻”现象》(1998,152次)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王庆仁、胡宁生、胡象明等学者的论文引用次数均高于同期相关论文的平均引用水平。
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大部制改革”。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研究,2001年杂志连续刊载行相关论文7篇,2002年刊载4篇。11篇论文篇均引用次数32次。同期发表于核心和CSSCI源期刊的论文总计257篇。其中,《中国行政管理》刊载42篇,被其他期刊引用42篇。与《中国行政管理》直接、间接相关的论文84篇,占总量的1/3。有关“大部制”的研究,2007年之前全文中包含大部制发表于核心期刊和CSSCI源期刊的论文共计79篇,其中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32篇,《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论文占10篇。2006年杂志刊载有关大部制改革的4篇论文篇均引用次数48次;2007年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4篇,均刊载于十七大召开之前,其影响力均高于同期同主题论文。有关服务型政府的研究的情况,后文有专门分析,此处不再列举。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强调“探索省直接管理县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和“推进政府绩效管理”。CNKI收录有关“省直管县改革”的论文总计259篇,其中引用次数40篇以上的论文共14篇,《中国行政管理》占4篇,篇均引用78次,且均发表于2010年之前。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唐铁汉的论文《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2005,387次)的引用次数为同主题研究论文中最高。全部期刊刊载相关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共7篇,其中《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论文占4篇,均发表于2008年之前。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的两份报告中,研究报告《关于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的研究报告》(2003,467次)引用次数最高,课题组成员包括绩效管理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报告》(2005,319次)。2004年卓越教授的两篇论文研究引用次数分别达到416、385次。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绩效评估且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总计63篇,《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论文占24篇。
以上相关论文在历次党代会之前发表,较之其他期刊表现出明显的前瞻性,且引用次数明显高于同期同主题的论文引用平均水平,表现出《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实践的前瞻引领性影响力。笔者尚不能判断这些论文的作者、参与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的学者是否是党代会报告起草者,但仅从发表时间的提前程度上,即可反映出《中国行政管理》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热点把握的前瞻性和精准性,而其高于其他杂志的引用次数以及被其他杂志引用的情况,既体现出其繁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程度,也进一步印证上述判断。本文仅从论文主题、题目进行检索,从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但经过查阅相关论文全文,基本和前述数据表现出来的趋势和特征保持一致。
2.回应行政管理改革热点的情况
对于杂志回应行政管理改革热点的情况,本文检索了历届党代会后《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相关行政管理改革热点论文的情况,不难发现:《中国行政管理》积极跟进改革热点,刊载的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均高于其他期刊水平,表现出通过回应热点并进一步引领热点的学术影响力和实践推动力。本文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回应性研究为例进行分析。2003年SARS发生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薛澜及其团队有关政府应急管理的论文(2003,186次;2005,424次),影响力较大。424次的引用次数位居所有政府应急管理相关的论文榜首。2003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设置“中国应急管理研究”课题组,随后完成的《建设完整规范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2004,168次)、《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2005,230次)两份研究报告刊载在《中国行政管理》,引用次数居同类论文前列。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的应急管理团队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政府应急管理领域的回应性研究及其影响力绝非偶然。2002年第2期,杂志刊载“社会变革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研讨会的会议简述。从引用次数的维度看,这次会议及这篇简述并未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但会议主办方正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因此,不论是一个杂志,还是一个学者,能做到及时回应国家改革热点,又能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其前期有扎实、持续的研究基础,如此才能在回应性需要时及时提取出来,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中国行政管理》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与办刊特色
根据CNKI关键词词频分析,笔者筛选出“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绩效管理”、“电子政务”、“政府职能”、“社会管理”、“行政改革”等作为备选的杂志重点关注研究领域,并对以“服务型政府”为主题的公共服务研究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分析。2002年至2014年,题目中包含“服务型政府”且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57篇,仅2004年一年刊载论文的数量达到15篇。2004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召开“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发言刊载于2004年第11期。2004年《中国行政管理》上刊载与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相关的论文超过其他年份,多位行政管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均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发表了有关“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研究论文。
2004年《中国行政管理》掀起的有关“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热潮,为随后我国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系统论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思路;2006年召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为了确证2004年《中国行政管理》刊载的有关“服务型政府”的影响力,本文检索了同年发表于CSSCI源期刊的同主题论文,共73篇,扣除《中国行政管理》的论文28篇,剩余45篇论文,其中引用《中国行政管理》的论文10篇。由此可见,当年与《中国行政管理》直接(发表)、间接(引用)相关论文达38篇,占比52%,其余论文分布在26种杂志上。以上数据足以证明《中国行政管理》在“服务型政府”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展示了“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成为《中国行政管理》的办刊特色的过程。按照这种方法,本文进一步筛选出“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绩效评估”、“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等五个研究领域作为《中国行政管理》的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办刊特色。从杂志的栏目设置变迁上也可以发现:那些较为稳定的栏目和版块是《中国行政管理》的重点关注研究领域,那些灵活变化的栏目和版块则反映出《中国行政管理》对行政管理改革热点的快速响应。
三、《中国行政管理》影响力发挥的组织载体和运行机制
(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织载体及运行机理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是《中国行政管理》影响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组织载体。学会将办刊、学会年会和专题研讨会以及学会设置的课题或政府委托课题整合起来,通过会议研讨、课题研究和汇聚学界投稿,搭建学界和政界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经验交流,通过杂志传播至更大范围的学界同行。学界同行通过阅读、引用这些成果用于论文发表、委托课题研究或接受媒体专访,构成了学界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界产生学术影响的多元渠道;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已经成为《中国行政管理》的稳定阅读群体。该群体通过阅读杂志上刊载的论文,将有关行政管理改革的国内外前沿理论动态、实践经验、学界对政府管理热点问题的对策分析运用于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形成一系列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同时,这些行政管理改革实践案例又反过来对杂志的栏目设置、研讨会主题选择、课题研究产生影响,构成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的学术议程设置,成为学界同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中抽象概括出理论问题展开新的研究,重新进入学术研究影响行政管理实践和政策过程的动态循环(详见图1所示)。
图1 《中国行政管理》影响行政管理实践的实现机理示意图
(二)新型智库建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角色定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的角色可以定位于:以《中国行政管理》为平台,以行政管理改革热点为导向,通过组稿、审稿、发起专题研讨会、设置课题、接受委托课题,整合国内外学界精英、政界精英的智力资源,架起了沟通学界和政界、学者和决策者之间的桥梁。在此语境下,学会
堪称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智库”。这种智库不同于实体型政策研究机构,表现出媒体、杂志及新媒体融合态势下汇聚智力资源的网络化、平台化特征,发挥出繁荣行政管理理论学术研究、推动行政管理实践改革发展的社会功能。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功能。2015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中国智库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中国科协及其他专业领域的协会、学会一样,是中国智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协会作为智库的独特优势可以概括为“小机构、大网络和跨学科”,学会的机构设置相对精简,但却能将本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整合起来,形成智力资源丰富的专家智力网络。这些知名学者尽管属于相同的学科领域,但却因行政管理事务关涉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学者们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使得学会会员构成的跨学科特性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影响力发挥的组织载体,其智库角色定位使得《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实践成为应有之义;同时,《中国行政管理》作为沟通学界和政界的媒介平台,成为学会的智库功能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渠道。
四、结语
创刊30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以《中国行政管理》为窗口和平台,走出了一条网络型智库和智库型媒介的发展之路。《中国行政管理》已经形成的以专栏形式回应行政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行政改革、公共政策等稳定的版块夯实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以综合版块汇聚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实践实证经验,以他山之石积极吸纳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前沿和实践创新的办刊思路,并产生了令学界、政界瞩目的影响力。作为行政管理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可以继续以《中国行政管理》为平台,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高端智库为目标,加强学会及《中国行政管理》的专家凝聚力,保持其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引领性;创设学界和政界多元化沟通平台,拓展学会及《中国行政管理》的政策影响渠道;增强学会课题和《中国行政管理》的开放性,激活行政管理学界的创造力。作为一个读者,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后辈,欢欣鼓舞于《中国行政管理》的长足发展。值此创刊30周年纪念之际,以此文向《中国行政管理》的创办者和30年来耕耘于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前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Graham, Erin R., Charles R. Shipan, Craig Volden. The Diffusion of Policy Diffusion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3, 42 (3).
[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3]马克·霍哲.公共部门业绩评估与改善[J]. 张梦中译.中国行政管理,2000(3).
[4]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刘俊生译.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5]张清敏.六十年来新中国外交布局的发展——对党代会政治报告的文本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4).
The CPA’s Impact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Han Wanqu
[Abstract]Since founded 30 years , the Journal of CPA is committed to making administr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sper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China. The published papers citations of CPA and the degree of reform focuses in the previous congress report of CPC can be resolved as foreseeing-leading impact and following-responding impact,and can be utilized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 CPAS just played the role as a platform to have integrated the annual conferences, various seminars and the projects set by CPAS or delegated projects of government and formed a virtuous cycle of connecting the academic and the practic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Keyw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Academic Impact;Leading Degree;Responding De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