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引入扶持龙头产业 通过产业引导农民尽快脱贫——对甘肃庆阳精准扶贫的调查
本刊特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调研组
发布时间:2017-8-9  发布人:本站  源自:本站
    


【编者按】精准扶贫是习总书记向全党提出的要求,是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主要途径。近两年,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出现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和成果。在通过产业进行精准扶贫方面,甘肃庆阳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见效快、惠民广的路子。最近,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到庆阳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庆阳的做法实实在在,脱贫效果非常明显。这是联合调研组形成了调研报告《引入扶持龙头产业 通过产业引导农民尽快脱贫——对甘肃庆阳精准扶贫的调查》。


庆阳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最年几年,庆阳市委、市政府引入符合本地实际的农牧龙头企业——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盛农牧),用产业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符合庆阳实际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引入龙头企业,用产业带动精准扶贫

庆阳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全国剩下不多的最贫困地区。到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庆阳的扶贫到底怎么搞?庆阳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在国家政策和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市里通过财力倾斜较快地改善了贫困乡村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较快地改善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条件,但要做到持久脱贫,必须培植起长久支撑脱贫致富的产业。庆阳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少地多,玉米、苜蓿等饲养资源丰富,如果引入和培植能够利用这些草牧资源引领农民脱贫的农牧龙头企业,庆阳的产业扶贫就能走上快速道。

我们调解过程中了解到,一位在外省办企业的庆阳老乡张华回老家探望。张华出生于镇原县马渠村,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改革开放后离开家乡东闯西闯,最后靠党的政策在外省办企业发了财。他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至今还如此贫困,非常同情。他说:我从小尝到了贫困的味道、饿肚子的感觉,现在赚了点钱,家乡还这么穷,我要把这些钱用到家乡的扶贫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镇原县委、县政府对张华思乡爱乡,愿参与家乡扶贫充分肯定,热情欢迎。他们向张华详细介绍家乡情况,陪他一个一个乡镇调研,走访贫困农户,建议他回乡办农牧企业,在庆阳养鸡、养羊。养鸡、养羊,张华过去从未干过,鸡、羊肉市场到底怎么样?鸡、羊肉有没有销路?张华表示要作些市场调研。他立即带人跑遍了大江南北,还到欧洲、澳洲、美洲十多个国家和消费牛羊肉多的伊斯兰国家考察。考察下来,张华认为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是对的,国内和中亚鸡肉、羊肉市场很大,特别是高端鸡、羊肉供不应求;庆阳荒山荒地很多,玉米、苜蓿等饲料充足。在这里养鸡、养羊,既利用了当地资源,又连接上国内外市场,而且可以带动村村户户。经与市委、市政府协商之后,张华在庆阳设立了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养鸡、养羊的筹建工作。

庆阳市委、市政府召集各县区负责人会议,要求从上到下配合中盛农牧,尽快把中盛农牧养鸡、养羊与贫困户连接起来。张华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请来了专家,从全国各地特别是山东请来了农牧方面的经营团队,迅速开展了引进良种、建设饲舍、联系草料等前期工作。同时,派人到全国各地和中亚地区疏通销售渠道。经过准备,到2012年底,中盛农牧在庆阳的镇原、环县、西峰等县区启动了3600万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和1000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包括种鸡场、鸡苗孵化中心、肉鸡养殖小区、肉鸡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和湖羊种羊繁殖场、标准化羊舍等。

二、全力扶持中盛农牧,用做大做强产业拓展扶贫之路

庆阳市委、市政府认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长久之策,它见效快,惠民广,可持续,且能迅速带动地方经济。中盛农牧落地后,庆阳从市到各县区充分尊重张华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全力为其生产、运输、销售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和服务,协助企业做大做强。

首先,建立中盛农牧和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围绕中盛农牧组织生产。市委、市政府引导农户以乡镇为单元成立了100多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中盛农牧逐个和这些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组织贫困户参加中盛农牧在全市建成的36个肉鸡养殖区。这些小区既是一个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中盛农牧的生产车间。对有经验有能力的贫困户,由他们直接与中盛农牧签订合同,建立独立的家庭养殖场,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户。根据中盛农牧每年的饲料需求量,引导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苜蓿等饲料,全部由中盛农牧收购。目前,全市玉米种植350万亩,苜蓿种植485万亩,创历史之最。短短几年,中盛农牧的养殖点已遍布全市四县一区,全市三分之一的贫困户与中盛农牧建立了扶贫产销关系。

其次,协助中盛农牧建立优良的生产经营模式。庆阳市委、市政府认为,市里把这个有家乡情结的企业家引回乡,必须协助他尽快建立适应新产业的运行机制。市里派出农牧专家,对张华进行指导;派出熟悉情况的乡镇干部,向张华逐个介绍各村各户的具体情况。市领导多次召开协商会,就中盛农牧的运行和发展出谋划策。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中盛农牧逐渐形成了“种植养殖横向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途径,实现了从种养基地到产业加工、到仓储智能管理到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体化企业经营模式。正是市委、市政府的全力协助,中盛农牧从一建立就良性运行,绿色草料充足,饲舍建设增加,饲养数量递增,销售渠道越来越宽,企业效益逐步显现。

其三,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协助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庆阳市委、市政府认为,鸡肉羊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重要品种,必须协助企业从一开始就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生产“放心肉”。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中盛农牧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引进27名专业人才,投资1009万元建成白羽肉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肉鸡质量监测跟踪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负责公司出售肉鸡产品质量的监测。引导养殖场户按照“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精准化养殖、科学化防疫、无害化处理”的“六化”标准参与肉鸡养殖,实现肉鸡饲养到屠宰加工的全程式跟进、掌控式生产、智能化管理。庆阳市农科院派出防疫专家到中盛农牧指导和组织防疫,各乡镇防疫人员长期驻场负责防疫的具体工作。目前,中盛农牧生产的肉鸡已通过了ISO9000和HACCP体系认证、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取得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书。

其四,指导与中盛农牧建立产销关系的贫困户按中盛农牧的标准进行生产。市委、市政府反复告诫贫困户,既然与中盛农牧建立产销关系,那一切要按中盛农牧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从产地、品种、饲草饲料、饲养管理、产品加工、冷藏冷冻、分割包装等全产业链,都要求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采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种羊、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由于指导有力,各个农户都能在中盛农牧的指导下进行生产。

其五,不断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协调会,研究通过中盛农牧尽快实现庆阳脱贫致富的措施。市委书记贠建民为中盛农牧的联系人,负责协调中盛农牧和贫困户的关系。市里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指导中盛农牧发展的领导小组,组织市政府各部门协助中盛农牧落实各项发展措施。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中盛模式加快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支持中盛农牧为其提供发展条件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庆阳市各县区都由书记、县长直接抓中盛农牧在本县的落地和经营。省委书记林铎亲临中盛农牧视察,协助企业解决问题。省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杨子兴把中盛农牧作为联系点,多次到庆阳协调指导。在省、市、县委的关心支持下,中盛农牧已成为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养鸡养羊企业,其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和中亚地区。由于品种好、质量高,目前已供不应求。

三、中盛农牧姓“扶贫”,从一设立就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扶贫上

张华多次说,市里能让我回乡办企业引导乡亲脱贫,这是对我的信任,也是我的荣耀。企业要赚钱,不赚钱就不能发展,但我这个企业姓“扶贫”,我养的是“扶贫鸡”、“扶贫羊”,企业的效益最终要体现在我扶持了多少贫困户、使多少人脱贫致富。基于这个初衷,中盛农牧从一设立就把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作为主要的任务和标准。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通过土地流转让贫困户增收。中盛农牧养鸡、养羊的场站全部用的是荒山荒坡。这些荒山荒坡基本种不了庄稼,育林育草几年内也没有经济效益。中盛农牧从贫困户手中以每亩年租金500元租来这些荒山荒坡,这对贫困户来说是额外收入,因为他们守着这些荒山荒坡每年挣不到一分钱。目前,中盛农牧已从贫困户手中流转荒山荒坡4300亩,涉及1500户,户均通过土地流转增收1500元左右。随着中盛农牧的发展,还要流转更多的荒山荒坡,涉及的贫困户更多,收入会再增加。

第二,吸收当地农民到中盛农牧当产业工人。鸡羊养殖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肉食加工需要众多的工人参加。中盛农牧开办了业务培训班,从本地区优先挑选贫困劳动力,组织他们学习养殖种植和加工知识,然后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养殖场当工人。这些人进入企业后,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年收入约4万元,高于当地农民年收入的十多倍。企业还免费提供食宿,报销逢年过节回家的差旅费。据统计,一户贫困户夫妇两人在中盛农牧工作,年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镇原县贫困户王俊再、刘晓梅、姜龙龙、郭菊萍、姜会荣等动情地说,往年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才3000元左右,到中盛农牧当工人后,一年的收入就有三四万,一年就完全脱了贫。据统计,到去年底,到中盛农牧当工人的贫困户就有164人,全部实现了当年进厂当年脱贫。

第三,吸引在外地打工的庆阳籍农民回乡到中盛农牧工作。庆阳有不少年轻人到外地打工,家中剩下老弱病残幼,贫穷面貌无法改变。中盛农牧把这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人招回来,不仅收入比外地高,而且可以就地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招回一人,改变一户。38岁的贫困户张平外出打工几年,不仅没挣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2012年中盛农牧招他回乡进厂当工人,每月收入3500元,一年就脱了贫。由于在当地工作,这些返乡农民工还可以经常回家种粮、照顾家庭。像这样从外地打工回到中盛农牧工作而脱贫的,光镇原县就有近百人。

第四,鼓励农民种植饲料并高于市场价收购。中盛农牧饲养鸡羊,全部用的是当地苜蓿和玉米秆。特别是玉米秆,过去还可以当柴禾烧,现在农民不再烧秸秆,国家又不允许就地焚烧,农民拉回家又无处堆放,这些秸秆成为农民的负担。中盛农牧对这些玉米秆,农民有多少收多少,变废为钱。农民生产的玉米,中盛农牧全额收购,而且每斤高于市场价0.15元。随着中盛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玉米、苜蓿的需求量很大,种植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据西峰区彭原乡介绍,去年全乡种玉米1万亩,今年扩大到2万亩。环县山高沟深,不宜种粮食,中盛农牧引导农民在这里种植苜蓿2.1万亩,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2016年,庆阳市农民从种苜蓿中每年增加收入2400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目前,庆阳已发展紫花苜蓿45万亩,累计增加收入86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

第五,把企业产业链上的部分环节交给农民,让他们增加收入。在养殖环节,中盛农牧已经在不少村庄建立养羊合作社,提供种羊、技术、防疫、饲料,并全部收购。农民合作社养殖一只羊,就能从中盛农牧那里得到纯收入1000元。如一户养20只,一年的收入2万元。对于饲料运输和产品运输环节,中盛农牧则全部交给当地农民,由农民成立的运输车队负责运输。2016年累计运输货物20余万吨、1万车次,参与运输的经营者400余人,增加收入4000万元,人均10万元以上。

第六,无偿向当地果农提供有机肥料。庆阳的苹果是庆阳的拳头产品,但随着品种的退化和土壤肥力缺失,使得苹果口感不好,产量不高,市场销售不畅。中盛农牧每年养鸡养羊产生的粪肥,是改良土壤、提高苹果质量和产量的有机肥料。中盛农牧把这些肥料免费赠送给7个县区1000多户果农,使每户减少化肥支出1800元,果农每亩收入增加3000元。

四、引导中盛农牧广泛辐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庆阳市委、市政府认为,龙头企业不仅能带动群众脱贫,还能推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农户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只有脱贫致富,经济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又能带动脱贫致富。市委、市政府除引导中盛农牧带动农户外,还引导他们把产业链延伸到庆阳经济的方方面面,辐射到全市千家万户。

辐射饲料产业。中盛农牧随着养鸡、养羊规模的扩大,对玉米、苜蓿等饲料的需求量猛增。过去农民种玉米,每亩大约收获1000斤,每斤0.70元,亩收700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和活劳动,实际收入不足500元。现在改种青秆玉米,中盛农牧棒杆一起收,每亩收入达到1000多元。苜蓿在庆阳过去主要是供牛吃的,随着牛的减少,苜蓿基本不种了。中盛农牧大面积收购苜蓿后,农民又开始在荒山荒坡上种植苜蓿。苜蓿一年可以收三茬,农民种一亩苜蓿收入1500元。据庆阳市农牧局统计,全市玉米、苜蓿的种植面积已从2012年的557万亩扩大到现在的838万亩,估计未来两年还会成倍扩大。种植结构的调整,种玉米、苜蓿面积的扩大,给农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每户农民的年收入比过去增加了2-3倍。仅种植一项,庆阳就有3.85万人一年之内脱了贫。

辐射就业。庆阳市缺乏大型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成为主要就业岗位,导致不少县区财政要靠转移支付发工资。中盛农牧落地后,需要大量的农民到企业工作,而且到这里工作的首先照顾贫困户。落地几年来,中盛农牧已吸纳就业人员1500人,估计今明两年还会再吸纳1000人,未来3年将达到5000人。如果中盛农牧实现1000万只羔羊产量,将需要17.6万农民从事饲草种植,需要7000人进厂务工,在社会养殖、草料、收购、运输、冷链物流等环节间接带动10万人就业。就业1人脱贫1户,这将使20余万户家庭实现脱贫致富。

辐射上下游产业。中盛农牧目前已形成从饲草种植、精饲料加工、鸡羊养殖、定点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到网络交易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个围绕鸡羊、肥草齐转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其影响也辐射到很多上下游产业,受益面不断扩大。据镇原县介绍,中盛农牧落地镇原后,通过饲料、运输、商贸一二三产业结合,带动全县农民年增收1.56亿元。估计未来几年,随着“种、养、加、销”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将带动一大批农民和诸多行业围绕中盛农牧发展,如建筑、运输、包装、能源、商超、餐饮服务、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实现一个龙头企业派生众多小型产业,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上一篇: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下一篇:NONE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