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把教育“大计”落到实处
本刊特稿
本站
发布时间:2018-11-9  发布人:本站  源自:本站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及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切实把“两个大计”落到实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类社会所以不断进步,根本动力是两个:一个是永不停息的实践,另一个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永不停息的教育。在当代社会,“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成为所有进步人类的共识。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把教育这个“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到实处,必须着眼于“百年树人”的长远要求,从解决当下一个个具体问题做起。自从1989年邓小平提出“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的论断后,党和政府加强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时至今日,教育方面的问题仍然很多。在学校教育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教学条件很差,有些孩子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不少地方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上学难”问题突出;一些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偏低,难以“为人师表”。近年来,“应试教育”模式和“教育产业化”加速了教育的畸形发展。看起来学生学习刻苦了,但“育人”的方向偏了;上大学的人多了,但大学生的“含金量”低了;校园大了、环境美了,但教育战线的腐败现象增加了,学校不再是“净土”。结果是,“专家”“教授”越来越多,但为世人尊重的学术大师、能为国争光的科学巨匠却为数不多。在社会教育方面,某些职业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社会道德失去底线;商业欺诈普遍存在,诚信经营往往寸步难行;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人们的衣食住行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行业中,一些人奉行“金钱至上”原则,把患者的生命健康作为赚钱工具;原本是令全社会尊重的管理阶层,上到“国家级”、下到企业和乡村的一些干部,唯利是图,“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以权谋私,贪腐成性。凡此种种的问题,如果不能正视,不能逐一地、切实地予以解决,教育“大计”岂不是一句空话?
加强领导,深化改革。落实党的教育“大计”,首先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其次,以管理层的“为民务实清廉”的教育为重点,使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榜样,引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再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最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紧密合作,共同尽到办好教育事业的责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只要党和政府切实把教育事业作为“大事”来办,教育“大计”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执笔 邵景均)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